木子蓝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71章 亲勋翊武近卫军,海上升明帝,木子蓝色,龙腾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御营是月月开支,甚至还有养老金。

外镇可没这个待遇,甚至装备这块,现在御营装备越来越精良,尤其是拥有专业的水师、骑兵、炮兵,步兵们也大量装备火器,火器化不断提高,这都是外镇们无法比拟的。

他们的装备还都比较老旧,供给的也慢和少。

时间越久,装备差距会越大。

特别是当行营完备后,他们就会处于御营的包围之中。

这次一镇给十万,不过是相当于御营一镇三个月的兵饷而已,但却能起到不错的安抚激励效果。

给了这笔银子,朝廷再要求他们规范后额,交出税赋,他们也不好再拒绝。

甚至给了这笔银子,棉甲、火枪、火炮等装备调拔少,也不好多说。

毕竟御营优先,那也是完全政治正确的事。

如今御营本部装备都还没完善呢。

到如今,皇帝的御营建军思路其实也基本上确立,就是中央五军,加地方行营十镇,以后可能还会是行营十三镇,十五镇,甚至十八镇,大抵会是一省一镇行营。

在京畿要害之地,再有五军驻扎。

边疆之地,则是屯镇,内地以团练为主。

将来外镇肯定是渐渐要整编进御营行营,或是转为屯镇的。

能打的御营集团,待遇要好。

内地没什么战斗任务的守备部队,待遇肯定要差些。

御营的诸军中,肯定又以本部五军是王牌,一军四镇,一水一骑两步,步兵还要建立专门的炮兵部队。

火枪会大量装备,形成以火器为主的部队。

虽然这个路很漫长,但定好的方向,稳步前进便是。

有了这个建军方案,然后便是财政上的配合,以及军工后勤体系的建设及保证,甚至是武官的培养选拔,士卒在点选等。

“朕打算建立几所军校,在青岛设立皇家海军学院,奉天设立皇家陆军学院。蓬莱宫外,还将设立皇家讲武堂。

另外,朕要效仿唐制,设立亲勋翊武四卫。”

“皇族、宗亲子弟,年满十八岁,点选录用,为亲卫,亲卫两营,一千名额。

以皇后、皇贵妃、九妃九嫔族亲,授爵勋臣、贤德后裔子孙,年满十八,点选录用,为勋卫,勋卫两营,一千名额。

以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子弟,年满十八,点选录用,为翊卫,翊卫两营,一千名额。

另特旨以军中保家卫国而战斗牺牲之烈士子弟,年满十八,点选录用,为武卫,武卫四营,两千名额。”

皇帝将新建四卫,但与原来的锦衣卫等不同,这些人也不完全是唐代的内三卫五府。

他们选拔有特殊标准,皇族宗亲,或勋戚子弟,或品官子弟,或烈士遗孤,他们总数五千,入选之后,到京服役。

他们轮番戍卫宫城以及守卫宫门,部份随侍天子,朝会时也兼充当仪仗队。

不当值时就驻于宫外,训练习战,有武将授战法,甚至天子都会给他们讲课。

所以这是一支很特殊的兵,与普通的御营各镇不同。

甚至说与之前的府前卫有些类似,毕竟府前卫之前也还有个名号,学军。

只是这次的四卫,选拔有限制,而且他们也不是一直在四卫当差。

定期考核,按成绩会分批下放各镇任职,或在本卫升职,四卫兵刚点选时其实就是普通士兵,跟唐朝的三卫直接授七八品不同,从兵做起,但他们表现好,就可以毕业,然后升职到其它镇了。

这既是对皇族宗室、对外戚勋臣,对百官甚至对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的一种优待,同时也是另一支天子学生。

这些年轻人在京侍卫天子数年,甚至接受天子亲自教导,然后外放为低级武官,随着战斗功绩而逐渐升迁。

一批批年轻四卫外放,必然是能更加保卫皇权的。

其中如亲卫,只限皇族宗室,五服内的宗室和五服外的皇亲,各给五百个名额,不断招收这些朱家子弟来训练,将来源源不断走向军中各个指挥岗位。

以此保证皇家在军队中的一定比例和地位。

武卫比较特殊,只以牺牲烈士的子弟入选,而不限出身门第等,也体现了皇帝对于普通士兵们的感激和厚待。

五千名额的四卫,出一人再点选补一人,维持不变。

这将成为一个皇家士官学校,为军队源源不断的输送忠诚可靠的年轻低级武官们。

大臣们倒是早就习惯了皇帝会不时的抛出些新鲜东西来,也习惯皇帝行事向来谋定后动,等皇帝仔细的解释完四卫的情况后,倒没几个反对的。

除了这个武卫,其实亲勋翊三卫,虽然历朝名字不同,但都有类似的一种门荫福利,不管叫什么名,本质上差不多。

那些官员,尤其是勋臣外戚,哪会没有特殊福利呢?

就好比以前大明对爵位非常重,与唐宋那种轻爵位甚至虚爵位的朝代不同,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封世爵,外戚一般也就是封流爵,顶多传一两代而已。

那些世爵的勋臣子弟,各种待遇极高。

比如勋臣直接充任总兵官,或者如魏国公世代镇守南京等。

一些高级官员,其子弟出仕等也有很多路子,并不是一定得走科举之路的。

如今天子改革封爵制度,对宗室爵位几乎重定,削的厉害。许多传了快三百年的勋臣家爵位也夺了。

新封的宗室、功臣爵,也不如以前,甚至有好多终身爵、虚封爵。

所以现在新设个四卫,也算是给这些勋戚宗室等子弟,增加一条出仕做官的路子而已,还是个很有份量的路子,给皇帝做侍卫开始,在京城呆几年,就能从队总哨副等做起了。

好事啊。

谁会反对?

比起直接按门荫荫官的制度,这也不冲突,相当于多了个福利,还很实在,大家当然乐意支持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